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学者参加第37届国际宇宙线大会
第37届国际宇宙线大会(International CosmicRay Conference)于2021年7月12日至23日举行。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多位学者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汇报了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国际宇宙线大会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Physics)下属的C4宇宙线委员会指导举办的国际系列会议,自1947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是粒子天体物理学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本次大会由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主办,尽管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采用了线上会议形式,仍吸引了来自全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位研究人员参会。
许伟伟研究员代表AMS合作组作了《宇宙线电子和正电子流强每日演化的测量结果》的专题报告。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团队基于AMS实验1750亿宇宙线数据,测量了宇宙线电子和正电子每一天的流强,发现宇宙线电子流强和正电子流强随着时间具有不同的演化规律,电子流强表现出可能与太阳自转相关的周期性特征。这对于认识太阳活动对宇宙线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是建立太阳系辐射预报预警模型的基础数据。
陈尧助理研究员代表AMS合作组作了《宇宙线原初宇宙线铁原子核的性质:AMS实验结果》的报告。此前AMS以高精度实验数据发现较轻的氦、碳、氧和较重的氖、镁、硅的能谱特征具有差异,即宇宙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一级宇宙线。AMS实验结果表明,出乎意料的是,最重的铁原子核反而与较轻的一级宇宙线具有相同的能谱特征。铁原子核是具有较高的结合能,是恒星内部核聚变所产生的最重的原子核,因此AMS提供了对铁原子核的精确认知,是破解宇宙线起源之谜的关键。
罗熙研究员作了题为《数值研究共转相互作用区对于宇宙线质子和氦核传播的影响》的报告。共转相互作用区由高速太阳风流和低速太阳风流相互作用产生,是宇宙线短周期变化的重要驱动源。罗熙团队结合磁流体和宇宙线数值模型,分别模拟了共转相互作用区对宇宙线质子和氦核的影响,发现共转相互作用区会降低宇宙线的强度,质子和氦核的流强比也会受到共转相互作用区的影响。
罗熙团队还作了《利用AMS观测数据对银河宇宙线数值模拟》的报告。基于所构建的时间依赖三维宇宙线数值模型,重现了AMS观测到的质子和氦核能谱,发现对宇宙线调制有重要影响的扩散系数与太阳活动强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从星际能谱和太阳调制的角度对质子氦核流强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行解释。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银河宇宙线太阳调制的理解,为建立太空辐射预报预警系统打下了理论基础。